外墻保溫材料行業大洗牌二
行業突墜寒冬
“現在我們在江浙滬的項目全停了,只有北方的一些項目在做。”上海希尼卡環保節能材料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楊燕告訴本報記者,經過這些年的市場培育,大家都已經廣泛認可了聚氨酯的保溫性能。但一把火,讓行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寒冬。
“11·15”大火之后,江浙滬都嚴格執行65號文。今年7月,上海市消防委員會首次擴大會議上還再次明確,保證新建、擴建和改建工程,包括既有建筑節能綜合改造工程使用的外保溫材料,必須為不燃材料。
許多江浙滬市場的有機保溫材料企業由此步入拐點。僅以希尼卡去年的數據來看:去年銷售額就從此前的4000萬至5000萬元規模,銳減至1500萬。“今年的數字可能更不好看”,楊燕說,全行業內有機材料的使用下降了大約60%至70%。
能夠達到A級標準的,只有不燃的巖棉、玻璃棉等無機材料,但它們的市場覆蓋面很小。目前中國的建筑設計施工中,90%以上都采用了有機材料。
楊燕告訴記者,全國目前只有10條生產線生產巖棉,每年產量大約10噸,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現在大家都拿不到貨,我們都說,拿到巖棉就等于賺到錢了。”她說,65號文出來之前,國產巖棉大約是200元/立方米,現在已經漲到了700元/立方米。
但由于無機材料的分子量小,不能形成空腔結構,達不到節能50%的要求,尤其在北方難以做到保溫御寒,所以基本上不適用。而相比之下聚氨酯的保溫性能就要好得多,楊燕說,公司在北方比如葫蘆島、盤錦、沈陽等地還有項目在做。
江蘇綠源新材料公司副總經理魏建輝也告訴本報記者,巖棉在生產中屬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三高產業,不符合國家政策導向。
楊燕說,如果目前這種不明朗狀態再持續半年,企業還能支撐,但再拖下去就難說了。“11·15”大火后,楊燕已經看著自己身邊不少小規模的同行或倒閉或轉行。“就是從大火后市場一下子蕭條了,年后更加明顯。這個行業門檻低,技術、資金都不足以抵抗大的風險,很多小企業一年可能就做幾個項目,或者靠某一個項目翻身。所以一旦有問題也就一下子死了。”
不僅是企業倒閉轉行,不少工地也已經停工。“在江浙滬,我們了解到的,客戶要么觀望,實在避不過去非要上項目的,就改用無機材料,北方則使用B1級的聚氨酯材料。”楊燕說。
而已經施工的,也在擔心是否能通過消防驗收。此前就有媒體報道,青海一些學校,在2010年10月左右開工建設,外墻保溫是按照當時46號文要求進行的設計審批。然而等學校今年進入消防驗收時,已經不能滿足新出65號文的A級保溫材料要求。
B1級更合適?
9月1日上海舉行的“2011國際聚氨酯峰會-聚氨酯硬泡產業論壇”上,諸多企業界人士均表示,65號文并不理性,不具備可操作性。
歸結起來,理由主要是“當前的技術條件下有機保溫材料不可能達到A級阻燃,能達到A級阻燃的無機材料又無法達到有機材料的保溫效果,如果堅持A級,會給我國的節能減排帶來巨大壓力”。另外,現有A級阻燃保溫材料生產供應無法滿足保溫節能龐大的市場需求;至于火災的發生,不是材料問題,而是施工安全監管的問題……
到底是企業出于自身利益的訴求,還是標準確實高于了現實?什么才是可操作的阻燃標準?
許多業內人士都向本報記者表示,46號文確定的A、B1、B2級綜合應用的阻燃標準已可以滿足阻燃安全性,關鍵還是要建立起嚴格的全程監督以及問責制,在施工過程中確保使用合格的保溫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