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地域性建筑需要解決方法論問題(2)
2000年,在校系合并之際,曾經不愿意當老師的張楠,受中南大學之邀,離開湖南大學設計研究院,創建中南大學土木建筑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系,并任系主任。從當時的一片空白,到2003年正式招碩士,今年正式招博士生,對于這一段經歷,張楠認為,那只是能證明了自己的一個能力而已,僅僅是這個想法。還是做房子有意思一點。“比如說萊特Right吧,因為我在美國看了他的一些房子,印象很深,大家都知道他,但當時麻省理工學院的建筑系主任是誰,劍橋大學的建筑系主任是誰,有人知道嗎?所以我覺得我們這個行當,做房子,這件事情是我們的正行,正道!其他的都是為我們正道服務的了!”
建筑的本質是破壞活動
張楠1985年始工作于湖南大學設計研究院,當時項目來源比較穩定,設計的類型比較多,從酒店到辦公樓到居住建筑、建筑群等,由于人手比較少,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做。
大概在1995年的時候,張楠開始接觸居住建筑,但真正能稱得上是居住建筑設計的應該從1998年開始。1995年之前,因為計劃經濟的影響,做住宅沒有多少設計的含量,就是想辦法陽臺不算面積,把70平方米做到90平方米。但是之前的建筑實踐,對真正的技術要求,包括一些細節的處理,倒是挺鍛煉人的。“我記得第一個項目做的是一個青年宿舍,做衛生間的時候,我想到底是1米8還是1米6更好?沒概念,然后就用粉筆在辦公桌底下畫,1米8到底是什么樣的,1米6是什么樣的,自己蹲一蹲,通過多次嘗試,感覺比較舒服,就最后敲定了。建完后還是挺有成就感的。雖然學校都講過人體工學,但是真正到實際運用的過程,還是要去領悟。”
一畢業就成為設計院的主力,沒有人指導,也缺乏行業規范,張楠說,其實中國這一代建筑師還是挺幸福的,每個注冊建筑師都有開發商給交了大量的學費,起碼是50個項目才能培養出一個成熟的建筑師。
和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一起經歷了戶型、造型和環境幾個階段一后,“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建筑活動到底是在干什么,實際上建筑活動就是一種破壞活動。所以我們希望做建筑設計時盡可能的減少環境破壞。是不是能夠讓人感覺這個房子和環境很親和,可能這種風格還沒出現,或者說用傳統的風格也做不出來,但是我覺得一個優秀的設計應該考慮到這點。造一座房子,不應該讓人覺得就是一座房子,它應該是和自然的山水融為一體的一個理想居所。其實說到底,人在接觸到山水等自然時才會是最踏實的。所以這是我們大家應該去努力去探索的方向。”
張楠以位于湖南長沙的同升湖山莊別墅群為例,闡述了自己的建筑思想。“這里面我覺得可以唯一炫耀的,是我們保護了一個600多畝的湖面。當時我們參加這個項目的競標時,看中的就是這個湖。湖的形狀很特殊,另外的就是它的山體,如果適當給予保護的話,將是非常好的居住環境,而且我們獲悉這山體完全可以保護。”整個建筑布局是在山窩窩里,大概十幾萬平米范圍里看不到什么高樓,這就是和自然的親和,然后是從半山腰往下建房子,中間和前方全部都是景觀,形成了這種帶狀的形式。對于住戶的私人空間,“我們考慮怎么使得他的花園和景觀之間保持一種有效的親和性。另外一點是我們所說的院落空間和區域空間,像湖南這個地方,相對還是比較潮濕,適合于很多樹種、花種,所以我們在庭院空間處理時,會指導性地給出幾種標準模式,但是客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再造一些特定的空間,我們從中做一些指導。些客戶做得還不錯,很特別,很有意趣,讓我們做專業的人也大吃一驚。”
張楠說,地域性建筑的方法問題,是當下中國建筑師對付洋鬼子的三八式步槍,三八式步槍的威力不大,但是射程很遠,很遠就可以打一個是一個。中國建筑師受的建筑教育都是西方的建筑體系,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會有意識地進行中國文化的傳承,但是對中國建筑的理解和研究,還是非常缺乏。“所以必須要有一幫瘋子來一起做這件事,我也希望加入這個行列,一起瘋一瘋。中國建筑師怎樣在自己的土地上創造有特色的建筑,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