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浴業發展現狀剖析二
第二輪市場壓力
樓市調控成為衛浴陶瓷行業發展障礙
由于近年樓市價格持續高漲,國家為確保樓市穩定,出臺了相關調控政策,對房地產發展帶來了一定影響,同時也制約了其下游衛浴陶瓷業的發展。因為衛浴陶瓷行業與房地產業息息相關,現在消費者對房產市場大都持觀望態度,或者等待降價,這給衛浴陶瓷等建材行業帶來了直接影響??梢灶A見,未來幾年房地產行業的變化,必定主導著陶瓷衛浴業的發展,現今房地產市場的蕭條已成為其發展障礙。
上游原材料市場價格不斷上揚
據業內人士透露,自2009年起,各類金屬原料價格成倍上升,使得衛浴陶瓷企業背上的成本大山越來越重。另外,在國際原油價格不斷上漲的帶動下,衛浴陶瓷產品的遠程運輸費用也在增加。雖然生產成本在加大,但是企業不可能通過直接提升產品價格來保證一定的利潤,因為消費者并不打算為此買單。由于大企業的根基雄厚,還能承受得住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壓力,但對于更多原本利潤就不高的中小企業,原材料價格上漲好似一把夾子掐住了他們的咽喉,無疑是雪上加霜。
達芬奇事件的影響
7月10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質疑達芬奇“洋品牌”身份造假,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各個行業的“假洋鬼子”們被推到風口浪尖,并遭到國人的口誅筆伐。觀之于衛浴、陶瓷行業,現狀又如何呢?
有論者指出,“假洋鬼子”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純粹的原裝國產,簡單地掛上進口牌子,再印上一些異域風光。另一類是向國外公司購買品牌使用權或代理權,然后掛“羊頭”,賣“狗肉”。最高一類是聯合國外的“皮包”公司,成為其國內制定生產廠家。
無疑,這三類“假洋鬼子”在衛浴、陶瓷行業并非沒有,行業人士或許視之為潛規則而已。筆者沒有調查取證,自然不能隨意臧否。但對于一些類似的現象,不吐不快。且看看那些國內知名品牌的名稱:蒙娜麗莎、諾貝爾、杜菲尼、法恩莎、薩米特、路易斯、歐路莎、歐美爾、格林斯頓。這貌似全都有那么點歐化。筆者初到廣東,有同事以英文名相告,始知西化是一種時尚。又有一令筆者不解之處,即是許多衛浴企業的品牌理念。其定位與解說或者承繼北歐、北美,或者源于德國、意大利,又或者與英國、法國相關,這又好像是“月亮是外國的圓”了。
筆者無意批評諸衛浴、陶瓷企業。也許,我國陶瓷、衛浴企業起初主做外銷,起一個歐化的名稱便于推廣,這也無可厚非。而之所以為品牌注入西方的血液,客觀上也是因為西方諸國在衛浴設計方面領先國內。作為一種商業行為,即便逐利,也無可指摘。
小編結語:
整個衛浴市場就是一個有機連接體,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國內衛浴陶瓷業發展正面臨著嚴峻考驗,節能環保、樓市低迷、出口受阻等各種發展“短板”不斷涌現,使得一些衛浴陶瓷企業發展速度放緩。2011年上半年,在經濟回暖大好形勢的帶動下,國內衛浴陶瓷市場發展區域穩定,由于受樓市宏觀調控、人民幣持續升值及原材料上漲等因素的影響,整個市場陷入低谷,很多企業正有被淘汰出局的趨勢。據業內人士預計,2011年下半年很多中小衛浴陶瓷企業就面臨生存危機,未來5年,將有30%的中小企業會“死掉”,這是市場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