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行業步入體育營銷時代二
營銷計劃的實施使IOC與其合作伙伴開始了長期的戰略合作。這一計劃直到今天也未做根本性改變,使IOC和其忠誠合作伙伴和供應商之間的關系比較穩定,共同享有奧運會帶來的巨大收益。
國際奧委會也首次對贊助商分類管理:分為官方贊助商、官方供應商和特許授權商,設立不同層次的贊助商,給不同層次的企業參與奧運會贊助提供了可能,同時也使贊助收入大幅增長。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組委會將贊助商嚴格限制在30家以內,只選擇一流的超級企業,每種類型保留一家;贊助額最低為400萬美元,贊助商獲得了在某類商品上對奧運會無形資產的獨家使用權,結果大大激化了同類公司之間的競爭。當時,可口可樂飲料公司出資1260萬美元,壓過了百事可樂公司。而日本的富士膠卷公司出資700萬美元,取代了柯達公司,成為奧運會專用膠卷,一舉打入美國市場。
我國體育營銷步入快車道
我國體育市場的產業化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90年代中期,中國體育產業才具有較為完整的產業形態。特別是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和廣州亞運會以后,我國體育產業實現了質的飛躍。到去年年底為止,我國體育產業產值已經突破2000億元。
隨著社會的發展,體育的號召力越來越大,在廣告效應和超額利潤的刺激下,體育贊助越來越受到重視,并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以對中國奧運代表團的贊助為例,1984年第一次參加奧運會時,僅有“健力寶”和“海歐表”兩家企業,向代表團贊助了總額70萬元的資金和實物,而2000年悉尼奧運會,中國奧運代表團征集到的贊助費則達到了7000萬元,不包含實物贊助,16年增長了100倍。
北京奧運會被看作是目前為止贊助水平最高的奧運會,包括12家國際奧組委長期合作伙伴在內,一共有62家中外企業以合作伙伴、贊助商、供應商等不同身份與北京奧組委合作,這已經刷新了奧運贊助史的紀錄。
據勝三(R3)媒體咨詢公司估算,2008年,中國所有廣告商投資約同比增長19%,達543億美元。“奧運效應”增加了86億美元的額外廣告支出。而僅奧運贊助商的支出就達218億元,同比增長52%。
亞運會背后的營銷大戰
剛剛結束的廣州亞運會,其贊助商達到53家,贊助金額超過30億元,是多哈亞運會的5倍、韓國釜山亞運會的3.5倍。據了解,廣州亞運會無論是贊助商數量,還是贊助金額都創下了歷屆亞運會之最。
不可否認,廣州亞運會已經不只是規模空前的體育盛會,更是機會遍地的商業盛宴,是中外企業同臺比拼的另一種賽場,借助亞運會的獨特平臺,打品牌、搶眼球、圈市場、謀商機。
據廣州亞運會組委會相關人士介紹,廣州亞運會設定了高級合作伙伴、合作伙伴、贊助商和供應商四個層級的贊助商,涉及車、保險、航空、銀行、石油、電力、通訊設備及服務、體育服裝、食品、照明等共46大類產品及服務。
在目前的贊助商中,廣汽集團的贊助費達到創紀錄的6億元,同一級別的贊助商還有361o、王老吉、三星、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以及中國南方電網等,其中三星電子、361o 的贊助費都在2億元以上。
照明行業的體育營銷之路
上個世紀90年代,隨著飛利浦、西門子先后贊助中國足球聯賽,體育營銷的發展一發不可收拾。進入2000年以后,照明電氣行業的體育營銷之風也盛行起來。2001年,三雄·極光簽約奧運跳水冠軍熊倪為品牌形象代言人,開創照明行業試水體育營銷的先河。用三雄·極光董事長張宇濤的話來說,熊倪是跳水明星,請他出任三雄·極光的形象代言人,是希望他能成為企業上一個新臺階的助推器。
此后,照明行業的體育營銷之路越走越順,不少企業也開始紛紛加入,體育營銷的手段也開始多樣化。2006年,朗能集團斥資2000萬元巨資,試水世界杯營銷;本邦國際照明牽手冬奧會;2007年,錦力集團借力網球運動;2008年,三雄·極光贊助CBA;2011年,明凱照明冠名CBA 球隊;2011年,佛山照明簽約中國女排,雷士簽約成為亞奧理事會照明產品及服務合作伙伴……
此外,照明行業結緣體育營銷,參與體育場館的建設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2008年北京奧運會照明工程成為所有照明企業追逐的對象,其中飛利浦、通用電氣、施耐德電氣、雷士、三雄·極光、晨輝照明、百分百科技、西蒙電氣、TCL-羅格朗、霍尼韋爾- 朗能等國內外照明企業共同分享了總值超過5億元的奧運照明工程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