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行業潛規則二
●家電“免費”安裝不免費
了解到,那些需要上門安裝的家電,如:洗衣機、空調等隨機附帶的配件尤其是管件長度普遍較短,消費者或多或少會在這些材料上支付一些費用。如洗衣機,免費管只有80cm到110cm,但多數家庭都需再增加管線。另外,管件價格明顯高于市場同類商品。
家電安裝服務是正常使用的一部分,經營者應事先告知消費者相關信息,同時行業應論證符合一般家庭正常使用的配件標準,不能打著“免費”安裝的幌子賺取高額的材料費。
●家電退貨需交“包裝費”
賀先生曾經買了一臺液晶電視,可安裝好后發現畫面效果不理想,于是他向商家提出退貨。商家告訴他退貨可以,但包裝箱也要交回,否則要交100元包裝費。經過協商,王先生最終出了80元“包裝費”。
筆者發現,商家收取的包裝費并無統一標準,從幾十元到兩三百元不等。一家電品牌的售后工作人員稱,廠家和商家之間會有協議,如商家退來的產品沒包裝,廠家會讓商家補償損失。
專家稱,產品質量問題而導致退換貨,過錯并不在消費者。消費者在購買家電產品時,沒有就包裝物的價格單獨約定或單獨結算,而包裝是銷售產品必須考慮的成本之一,因此商家在退貨時收取“包裝費”的做法并不恰當,但相關法律法規沒有對此明確規定,所以,為了避免交“包裝費”,還是建議消費者把包裝物保留15天至1個月。
●家電賣場“明碼實價”還可“砍價”
本月初開始,蘇寧、國美、大中等已經在全國連鎖家電賣場,悄悄地推出了“明碼標價”銷售,不再接受議價。“終于可以在家電零售連鎖店買到明碼標價的商品了。”相信誰都有這樣的感嘆。
經過調查發現,“明碼實價”銷售承諾并未全面兌現,不少家電賣場,消費者在購買家電時仍可以“討價還價”,一些導購員甚至還會通過“團購”促銷活動等隱性手段來滿足消費者的議價要求。
消費者曾經跟筆者說:“雖說商家現在明碼標價了,但這其中的價格是不是還有水分,如何才能買得心安理得呢?萬一消費者可以議價購買卻因為相信賣場而未議價,這種損失又由誰來補償?”
●寫在文后
面對家電行業形形色色的潛規則,消費者一定要擦亮雙眼,無論是購買還是維修家電一定要貨比三家,并留好相關票據,一旦發現上當受騙,才能有理有據投訴。相關主管部門一定要加大執法和監管力度,盡快修改和完善相應家電商品的質量及監管標準,在為消費者維權提供合理的制度支撐的同時,凈化整個行業大環境,厘清各種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