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品牌遭遇中國式尷尬三
技術經費投入不足,導致缺乏持續創新能力
“空手套白狼”,在中國涂料行業也是大行其道,其根本就體現在模仿上。我們知道,涂料對生產技術要求比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來研發創新技術,這是一般的企業很難承受的。在固有的思想觀念及現有的中國市場機制下,一些企業往往認為經費的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更多是從成本和利潤上來考慮,不如模仿賺錢來得快,創新技術也是力不從心的事。
然而,一味地從品牌的命名,到研發技術,再到產品的性能和銷售的模式的模仿,不去創新,只能造成企業失去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企業發展不強大。就拿產品的命名來說,單是從立邦和多樂士這個名字上派生出去諸如邦和士的品牌就不計其數,產品也是自從立邦和多樂士推出“三合一”和“五合一”后,一夜之間,中國幾乎所有的建筑涂料廠家都有了“三合一”、“五合一”甚至“六合一”和“八合一”,功能特點全部一樣,其它諸如銷售模式也是幾乎全盤照抄。也許這種模仿不是致命的,最致命的是技術上的模仿。
長期以來,進口涂料品牌都占據著國內涂料市場巨大的市場份額,如今已達到45%左右,并牢牢地控制著中高端涂料市場,其中以立邦、多樂士猶為突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人們很容易將其歸咎為在生產工藝技術和涂料質量性能上的差異。
當初,國外涂料廠商憑借先進的技術來打造優秀的產品質量,再輔之以良好的市場和品牌運作,迅速拓展和占領了國內市場。由于建筑涂料的技術含量并不很高,而且產品風險不大,現在的中國涂料企業完全能生產出高端涂料產品,最多是在時間上慢一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科研經費投入的不足。據統計,我國涂料行業每年投入科研開發的經費不足銷售總額的1%,低于韓國(2.15%),更無法與西方發達國家(5%以上)相比。技術研發是需要一筆巨額的開資,如果經費投入不足的話,會導致技術研發創新能力下降,如此惡性循環下去,自然企業競爭力就跟不上,打造品牌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品牌文化的缺失,導致品牌失去生命力
美國一家著名企業經理人說“決定企業發展的關鍵,不是投資、管理、技術水平和外部環境等具體問題,而是當企業面對這些具體問題時會做出什么樣的反應。決定企業做出何種反應的,就是企業文化。”因此,從更深層次上來解讀的話,涂料品牌缺失的根本,實際上就是文化缺失。
從戰略的角度看,品牌是通過名字、符號等要素和有關市場活動綜合形成的一種品質、形象認知度以及由此產生的顧客忠誠度,它是一種無形資產,能給企業帶來較大的利潤空間。品牌的競爭就是品牌文化的競爭,一個品牌如果缺乏持續的生命力,缺乏超越于產品本身的價值,這個品牌注定不會有消費者的忠誠度。品牌文化代表著一種價值觀、一種品位、一種格調、一種時尚,一種生活方式,品牌文化的獨特魅力就在于它不僅僅提供給消費者某種產品使用價值,而且幫助消費者去尋找心靈的認同,心理的共鳴和人生價值的追求,擁有品牌文化才能讓消費者永遠愛你。
但從目前我國的一些涂料企業來看,他們更是多是在宣傳“打造世界一流××品牌”的進取愿望或者“最大的”“最強的”自我渲染。對于消費者而言,這些都很難建立與他們心理文化和價值觀層面的聯系。拿“可口可樂”品牌來說,一位可口可樂的高管曾說,假如可口可樂有朝一日走向破產,而只要還擁有可口可樂的商標,不出幾年就可以卷土重來!憑什么這么自信!?道理很簡單,“可口可樂”已經不單單是一個產品,它是一種無形資產,里面已經蘊含了深刻的品牌文化內涵,恰恰這種品牌文化已為全球大部分消費者所接受和認同。因此,在這樣一個買方市場狀態下,如果作為買方的消費者不買賬不認可你的品牌的話,無疑給品牌下了“逐客令”。
但切記的是,品牌文化不是一種孤立的文化,而是一種文化體系,它包括企業文化、產品文化、品牌文化、營銷文化、服務文化等等。因而,中國的大部分涂料企業,往往是孤立地去打造品牌,很少重視自身的企業文化、產品文化等,最終結果是品牌失去了競爭力與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