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滬粵用工荒逼各地“搶人”3000元難招木工
農歷新年過后,又是新一輪的農民工離鄉打工潮來臨。與往年不同的是,春節前,東南、華南等許多傳統的用工大省就已經出現了用工荒。而在湖北、四川等勞務輸出大省,當地政府和企業出臺了更多的措施“截留”農民工從中,我們或許可以聽到中國制造產業西進的足音。
新一代的農民工與上輩們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他們涌入城市,想要找尋的不僅是一份溫飽,還希望有更多的收獲。傳統制造產業提供的就業崗位和待遇,已經不足以吸引他們背井離鄉。這或許將是倒逼沿海中低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又一大動力。
從每年的正月初六開始,傳統勞動力輸出大省湖北便在各地人力資源部門的組織下上演一場搶工大戰。這場大戰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春風行動”,凡是來漢人員都可以在車站、碼頭、人力資源市場等處領到一張《春風卡》,上面印有招聘信息和求職提醒。政府部門意圖通過此舉,留住那些正奔赴長三角或珠三角的老鄉們,這些農民工卻迫于生存壓力不得不選擇繼續離開家鄉。
部分行業用工需求增速首超沿海
2月12日,2011年 “春風行動”在武漢出現了一波高潮。同一天同一個時間段,有12場專門針對農民工群體的大型招聘會在這里舉行,甚至有企業在客運站開辟了“分戰場”。
在人聲鼎沸的武昌火車站,《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看到,以富士康為代表的近十家招聘企業擺出招聘展位,希望在最后一個環節留住南下或東去的農民工。看起來,招聘方已經拼了全力。除了主動性一年高過一年外,單從各家企業散發的宣傳單上來看,當前武漢區域內的普工工資已提高到1600~2800元,服務類工種也達到了不低于1200元的高水平線。武漢起點人力資源市場有限公司企劃部經理陶松濤在接受采訪時說:“由于企業招工難現象越來越突出,今年有超過八成的企業主動提高了薪資標準,平均漲幅都在15%左右。”陶還介紹,根據該公司分布在湖北全省各地的12家分公司的統計數據顯示,“企業用工缺口較大的還是普工,即從事一線工作的員工。一家江蘇籍制造企業一口氣想要走20000人,可他們這次在我們這里只招到了200多人。”
據武漢市有關方面統計,目前缺工比較嚴重的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住宿餐飲和建筑裝飾等行業領域,其中又以加工制造企業和餐飲企業需求最為緊迫,“武漢市部分行業用工需求增速首次超過沿海,尤其是電子加工、機械制造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用工緊缺情況十分突出。”“哪里掙錢多就去哪里”2月12日下午,一場大雪突如其來。武昌火車站擁擠嘈雜的地下候車廣場上,33歲的黃岡籍農民工洪勇(化名)和他的妻子劉麗香(化名)跟記者聊起他們的心事和未來的打算。對于他倆來說,工地上的揮汗如雨或者寒風刺骨都不值一提,一年里最難過的幾天在本應喜慶的正月。“一到正月初八,那邊(企業)就打電話來催”,15歲那年,初中畢業的洪勇便跟著同村的前輩去了杭州學做泥工,后來輾轉到珠三角地區并將東莞作為“第二家鄉”堅守。從當初的少不更事到如今的年收入7萬多元,他已經背井離鄉21載。
“在外面苦點累點不算什么,但是一想到兒子就很難受,一年到頭和他在一起的時間不超過10天。每次過年回來,兒子開始都不和我們一起睡,只跟他爺爺奶奶睡。”說這些話的時候,劉麗香不斷哽咽,淚水幾欲溢出,本來不抽煙的洪勇也點上了記者遞給他的一根香煙。洪勇干的是一種叫做 “貼外墻”的工種,這是建筑行業里最辛苦最危險也最掙錢的工種之一。為了養家糊口,他和妻子每天要懸在幾十米高的建筑物上面,無論風吹日曬,一年下來休息時間不到20天。5歲的兒子一直留在老家由父母幫助照看。對于是否考慮回武漢工作的問題,洪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于我們打工的人而言,哪里掙錢多就去哪里。我現在上有老下有小,趁著自己還干得動,多掙點錢,以后孩子讀書、父母養老這些方面的開銷都比較大,我不能跟那些剛出社會的小年輕比。”為了“多掙點”,他們不得不忍受長年離子思鄉的痛苦。“在外面每次看到小孩子,她就會想兒子。每次打完電話,聽到兒子在那頭喊媽媽,掛掉電話她就會流淚。”談話的最后,洪勇告訴記者:“再辛苦3年,給兒子以后讀書存點錢,自己再回老家做點小生意或者開個出租車都可以。”說完這些,洪勇起身跟記者握手道別,夫妻倆一人背起一個大包走向進站口,18點19分由武昌南下的火車開始檢票。在坐上一整夜之后,他們將在2月13日早上8點27分抵達廣州,趕回東莞的“家”,開始又一年在外漂泊的日子。
連續幾天,四川仁壽金利紡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利紡織)幾個車間負責人都泡在鄉下,趕在當地農民離鄉之前招人。“情況不是很好”,金利紡織經理羅加建昨日(2月13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因為缺人手,公司開工量不足七成,用工缺口達1000余人,盡管公司提高待遇、放寬條件,但能否招到人還是未知數。事實上,不僅是企業,西部一些勞務輸出大省政府也正想方設法留人。
用工單位放寬條件招人
“與其外出打工、不如家鄉就業”。1月26日,金利紡織就打出這樣的招聘簡章。作為四川眉山市最大的一家民營紡織企業,金利紡織自去年年底實行遷建技改后,用工矛盾突出。羅加建說,目前該公司用工人數缺口在30%左右。最近幾天,該公司各車間負責人都親自下鄉招工。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金利公司在招聘簡章中稱,只要年滿16周歲以上、45歲以下的男女,身體健康,均可應聘,熟練工月收入為1800~2500元。“我們希望工人的年齡在30歲以下,但現在條件已經放寬了”,羅加建稱,在紡織行業生產原料大漲的背景下,為了招到工人,他們將工資提高了200~300元,以吸引更多農民工留在家鄉就業。
“我們本來希望招聘一批有經驗的女工,但太難招了,不得不降低門檻,男工也招。”2月10日,專程來川招工的浙江省縉云華厚紡織有限公司人事經理曹中元說,在前來報名的10多人中,大多是男工,而該公司開出的月工資較去年上漲了300元,8小時工作制、包食宿、月薪2500元左右,每月提供260元生活補貼。盡管如此,來咨詢的100多人沒留下幾個,“我只希望盡快招滿45人”。
成都市錦江區人力資源市場主任黃潔稱,自正月初四市場開放至2月10日,共有3家省外企業、124家四川本地企業前往該市場招聘,提供數千個崗位,相對而言,本地企業招工情況要好些。在重慶,富士康直接坐鎮火車站,除了講明薪酬外,還承諾給員工發放端午、中秋節日禮金及春節開工紅包,以此吸引應聘者。
政府多舉措解決用工難
與企業花樣繁多的招人手段不一樣的是,不少政府直接從政策上為返鄉農民工提供保障。去年11月,成都市啟動人才“回引工程”,由分管副市長帶隊,率領人力、財政、教育、就業等部門以及部分區(市)縣組團到上海、江蘇等地,招募川籍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就業創業。在提供充足崗位的基礎上,成都市還提出了建立200多所公益性幼兒園等配套措施,解決返鄉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
2月9日,成都市出臺《關于統一我市城鄉就業失業管理和就業援助有關問題的通知》,將在農村土地流轉了但未就業的居民也納入就業援助范圍,為其提供職介補貼、勞動技能培訓補貼、勞動能力鑒定補貼、創業補貼、崗位補貼、社保補貼、稅收優惠等7項就業援助政策。
成都市就業局副局長狄進說,隨著成都市多個重大項目投產,在往年崗位正常儲備的基礎上,今年成都還可以提供40萬個就業崗位。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成都市共有6萬余人登記失業,本地人才已經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