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實木即稱實木家具 揭露實木家具潛規則(2)
不少家具售價是成本的五倍
本月17日,記者在威海文化西路一家具商場看到,同一商場內的價簽各式各樣。有的商家詳細標注了產品名稱、編號、規格尺寸、等級、產地、材質等信息,有的則只標注了價格和產地。
在使用材料上,各家的標注也大不相同,有的甚至只標注“實木類”等含糊的字樣。在不少消費者發現家具的貓膩后,往往會被商家一句話擋回來:“當初也沒說是純實木的。”而目前,國家還未對家具產品標注出臺強制性規定,生產廠家、經銷商由著性子標注的現象比比皆是。
盡管價簽各不相同,但各商家對于打折卻是一致地熱衷,走進商場,隨處可見“打折處理、樣品甩賣”等字樣。
青島北路一家具賣場內,標價上萬元的組合沙發,剛一詢價就被銷售人員打出了6.5折的折扣價,再經一番議價,折扣甚至更低。
“再低也有的賺。”潘陽透露,目前家具市場對于標價有“潛規則”:基本是成本價的5倍。
他以一套標價一萬元的家具為例解釋,進價只有2000元左右。即便是原價打5折還能賣到5000元,碰上特別會砍價的買家,價格壓到4折,扣除各項費用還能凈賺50%以上。
“虛高的標價從商家甩貨上就能看出來。”潘陽說,有的經銷商在換品牌或處理樣品時往往會打出極低的折扣價,就是因為“過去賣得貴,一處理就露出實價了”。
偽劣家具“打游擊”,三五年就換地方
潘陽說,家具經銷商租下商場鋪位后,還要花大價錢去裝修。以一個面積為200平米的店面為例,前期裝修需10萬元左右,按照廠家的要求進行裝飾還需要兩三萬元,再加上商場租金、展示樣品,投資壓力不小。就以目前來說,威海家具市場真正盈利的只有30%,還有30%的商家在保本經營,剩余的40%則在賠錢。
經營壓力驅使個別商家動起了歪腦筋。潘陽說,現在一些小作坊更是采用模鑄的方法用樹脂材料制造劣制家具,再以實木家具的名義出售,其成本僅為實木家具的20%。如使用更低劣的泡劑等材料,成本就更低。
“有些小作坊的造假技術很高,看上去甚至比真正的實木家具更華麗,花紋也更精致,手感很好,在外行看來與實木相差無幾。”潘陽說,有的消費者以為家具分量足就是真木頭,其實這是嚴重的誤區。
“賣假貨是經不起時間考驗的。”潘陽說,威海家具商場約有30%的流動性。家具店時常易主的原因有兩點:一是無力支撐賠本買賣,二是銷售假冒偽劣產品不敢久留,因為三五年就足以讓賣出去的劣質家具“露餡”。因此,購買家具時最好選擇經營年限較長的商場和經銷商。
破壞性檢測讓消費者維權犯難
威海12315申訴舉報中心主任王巖表示,舉報中心接到的日常投訴中,家具投訴不在少數。有市民提出要對家具進行檢測,但往往一打聽得知,檢測家具是破壞性的,還要自己掏錢,最后都不了了之。“畢竟一套家具價值不菲,普通老百姓折騰不起。”
“咨詢的多,真正檢測的少。”威海市質檢所輕工建材室苗主任介紹,雖然從檢測到出報告只需要一天,價格僅在100元左右,但還是很少有市民愿意來。苗主任表示,質檢所現有的技術僅能檢測市民的家具是實木還是板材或其他材質,并不能檢測究竟是哪種木材。
難道不拆開看,就不知道里邊是什么材料嗎?
潘陽向記者介紹了一種辦法:如果對買回家的實木家具不放心,可以在家具背面或底部,找不起眼的角落,用電鉆輕輕鉆一個小洞,“如果掉出來的不是木屑,那就有問題了。”
威海12315申訴舉報中心主任王巖提醒,現在板材廠家仿制實木的水平越來越高,商家也經常混淆概念糊弄消費者。如果商家宣稱是實木家具,盡量讓其出具一張證明,這是日后解決糾紛的最關鍵證據。
據潘陽介紹,消費者買家具時要多做比較,不要輕信銷售人員的推銷。一旦決定購買,最好讓經銷商將家具各個部件的用料填寫清楚。“商家要是編造各種理由不愿提供票據、寫清材質,消費者就要警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