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木資源緊缺將如何應對二
明清數百年間,以黃花梨和小葉紫檀為代表的貴重硬木,主要用來滿足皇家宮廷和王府貴族的需要,民間富商大賈、名門望族及文人墨客也熱衷使用,并引以為貴。
據統計,北京故宮博物院至今珍藏的明清宮廷家具精品有8300多件(套)。而在漫長的歷史流通中,原數則數倍于這個數量。明清宮廷家具來源,主要有宮內造辦處修造,官府采辦與外地進貢。在造辦處檔案中,常有記載,皇帝看過家具設計圖紙后提出修改意見,準作小樣,小樣呈皇帝御覽后方可施工。在清宮檔案《進單》中記載,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各地進貢紫檀、黃花梨家具共計150余件(套)。從雍正至乾隆兩朝貢檔所記,幾乎年年如此。
宮廷風盛,必上行下效。明清兩朝各王府、貴族、權臣,也都講究在自己的各處府院大宅中制作貴木家具,成龍配套,奢華鋪張,儼然如小宮廷,所耗木材不計其數。除外,有些王府還能不時得到御賞宮中所用木器。筆者信手翻閱便見記載:咸豐皇帝于咸豐二年三月二十九日(公元1852年5月17日),賞賜恭親王,“旨將紫檀木寶椅一張,紫檀木宮椅十張,著傳添補墊子送至恭府。欽此。”同年4月20日,咸豐再次下旨,賜給恭親王紫檀家具47件、黃花黎家具4件、楠木家具1件及金漆、黑漆描金、洋漆描金、紅雕漆等家具,共計61件。恭王府家具后廣泛流失,僅其中兩批,一批64件家具在京郊戒臺寺,是1884年恭親王被慈禧皇太后撤職后,借養疾為由,隱居戒臺寺時帶去的;另一批33件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是1983年經一位至今不知其名的收藏家以臺灣東吳大學名義賣給臺北故宮博物院。以上這兩批家具,大部為清宮造辦處制作的紫檀、黃花梨家具。
明清兩代如此海量的貴木家具消耗,早已成為紅木資源難以承受之重。我們從代表性木種替換中可見端倪。明中晚期至清初,明式家具首選用材為黃花梨,可謂珠聯璧合。明末黃花梨匱乏,清前中期采用紫檀木,清式家具鼎盛。至清中晚期,紫檀匱乏,老酸枝木起而代之,北方稱酸枝為紅木,此后紅木家具盛行。
那紅木匱乏之后呢?這是很難回答、但又必須回答的問題。因為它殘酷地擺在我們的面前。看看我們當前是如何書寫這個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