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稀缺 紅木家具或將成為文物
楊家駒這個名字,很多喜愛紅木家具的朋友都并不陌生。他是中國林業科學院木材工業研究所副研究員、紅木國家標準的第一起草人。
日前,我們來到了楊教授的辦公室,就紅木家具市場的現狀展開了一番對話。
《紅木文化長廊》:楊教授您好。我們都知道,紅木原材料很多都屬于稀缺樹種。據您了解,這些樹種目前世界上的存量還有多少呢?
楊家駒:從絕對數量上說,有的樹種存量還不少。但從相對數量上說,已經是越來越少了。近年來紅木家具大火,造成了這些樹木被大量砍伐。我們的紅木原材料主要都是從東南亞和非洲進口的,現在人家的政府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針對一些瀕臨滅絕的樹種,開始頒發禁伐令。這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我們不但要自己享受紅木家具帶來的種種好處,還要把它們留給子孫后代。所以,紅木原材料就是那么多,總有一天會有砍完的時候。《紅木文化長廊》:那您預測,這一天大概到什么時候將會出現呢?
楊家駒:這個時間可能是十幾年,也可能是幾十年。誰也說不準,因為它是由市場決定的。市場的需求越大,它到來的可能也就越快一些。《紅木文化長廊》:但生產紅木木材的各國,不是也都在人工種植那些樹木嗎?
楊家駒:對。所以我所說的砍完,并不是永遠的枯竭。紅木原材料只是在某一時間段內,將成為不可再生資源。它能再生,但是時間將很漫長。因為能夠成材做成紅木家具的樹木,一般樹齡都要在幾百年以上。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現在種的樹,要等到幾百年后才能用來做紅木家具。《紅木文化長廊》:那面對這種情況,這個市場該如何應對呢?
楊家駒:首先,我所說的紅木就是指紅木國標里確定的33種用材。實際上,在國標之外,還有不少樹種同樣適宜制作傳統家具,材質上也很不錯,甚至完全可以超過33種材料之中的某一些樹種。雖然用它們做成的家具不能叫做紅木家具,但完全可以叫做明式或者清式古典家具,同樣具備文化意蘊。再有,現在市場上的紅木家具到時候就都成為文物了,人們可以從文物的角度重新欣賞、判斷其價值。
創新的經營理念 櫥柜企業暗戰整體廚房
櫥柜市場很大,但真正做大的企業并不多。看看那些耳熟能詳的牌子,年銷售規模超過10億的也可能就是歐派一家。為數不多的品牌櫥柜企業年銷售額也就幾個億,而更多的則是億元規模以下的小品牌、無品牌企業。全國工商聯家具業商會櫥柜專委會秘書長李國華如此介紹櫥柜行業的現狀。
對此,面對廚電企業、國外柜櫥企業大肆進軍櫥柜領域,部分中小櫥柜企業將可能遭到市場淘汰,而品牌企業則以不同的創新手段來適應市場,力圖從險惡的環境中勝出。
創新經營理念櫥柜企業進軍泛家居
“與往年相比,歐派的目光已經不再局限于櫥柜,廚電業務已經成為歐派2009年的另一大重心。”歐派董事長姚良松在營銷年會上就曾高調表示,除了要繼續做大作強櫥柜業務外,還將重點進軍廚電領域。
據了解,目前國內一些品牌櫥柜企業已經有具備了自己生產和銷售廚電的能力,面對容量200億的廚電市場,歐派等一些高端櫥柜企業表示自有的廚電生產線早已能滿足消費者對一體化購買的需求。此外,部分櫥柜企業也已經逐漸認識到只盯住櫥柜市場本身很難突破現有困境,因此,一大批櫥柜企業紛紛開始涉足泛家居行業發展,如整體家裝、木作業、家電等等,只要是能賺錢的,他們一概收入囊中。
泛家居產業觀察員周忠表示,成套消費、一站式購買和服務等整體概念,已逐漸被消費者所接納,特別是櫥柜消費者,往往在新居入住前會對廚房進行整體規劃和布置,而對于與櫥柜有著具有強烈關聯性的廚電產品,消費者成套購買的愿望明顯強于其他用品,從這一方面上看,櫥柜品牌向廚電業務的延伸有著無限的可能性。
提前布局品牌企業暗戰“整體廚房”
據調查,在過去的一年里,本土化品牌櫥柜動作很大,尤其是隨著海爾、長虹等家電巨頭紛紛進入櫥柜行業,占領一席之地。一方面,品牌櫥柜頂著“叫好不叫座”的壓力,繼續研發新品提高市場占有率;另一方面也開始擴展市場方向,尋求更多出路。
對此,北京工商聯廚衛商會秘書長牟勇認為,品牌櫥柜企業要能在保證設計和質量的同時,最大限度地讓利于消費者,準確定位并服務于自己的目標群體,提供性價比最高的櫥柜家具,這樣才會真正形成有利于櫥柜行業長期穩定的健康局面。
雖然目前櫥柜和家電企業有著越來越深入的融合,但是真正能夠做到家電、櫥柜緊密配合的“整體廚房”卻是寥寥無幾。業內專家分析認為,櫥柜與家電的配套性乃至以后的售后服務等內容只有大品牌才有實力進行支持,因此市場的整合也在所難免。但可以肯定的是,“整體廚房”將成為未來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