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家具明碼標價難二
跨行支招:家居賣場態度要“強硬”
為什么家電行業能夠實現明碼實價,家居行業卻遲遲沒有動靜?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家電賣場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明碼實價是以合理的利潤為基礎,再參考市場上同類產品的價格,定期對商品的標價簽進行調整,同一品牌和型號的價格不得高于同城。“由于我們明碼實價推行得很成功,不少同行都來打聽如何運作。一些同行將癥結歸于消費者,認為是消費者喜歡亂還價,所以導致無法推行。其實歸根到底還是企業自身的管理制度問題,我們在推行明碼實價之前,做了大量細致的調研和準備工作,光規章制度就整理了厚厚一本,現在管理上的難度也增加了許多。”
“家居行業的情況與家電行業差不多,都是以租賃賣場為主。家居行業要想實行統一的明碼實價,不僅需要商家的配合,關鍵還在于賣場本身。家居賣場要向家電賣場學習,制定自己的‘游戲規則’,強制性讓商家統一收銀,實行明碼實價。但是這個過程異常艱辛,如果做不好,會適得其反。”一位業內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家居行業的商家多依托于賣場生存,但賣場對商家卻實行“放羊式管理”,對商家定價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他認為,宜家、百安居、家居樂等賣場明碼實價的經驗值得其它賣場借鑒,賣場應該拿出自己的強硬態度,“在開店之初就制定好自己的規章制度”,不能明碼實價的商家就出局,這樣才能保證明碼實價真正推行下去。
建材家具明碼實價為何這么難?
每個裝修的業主都有這樣那樣的砍價經歷,稍不慎就會惹一肚子氣。近日,業主卞小姐就遇到了有關價格的煩心事:三番五次才談妥的家具價格,商家卻在簽訂單之前“坐地起價”。而在記者了解情況時,商家也不住向記者倒苦水:業主砍價太狠,這價格真賣不了。業內人士指出,買建材家具討價還價已成了家居行業多年來形成的慣例,想要推行明碼實價,消費者得改改討價還價的習慣!
談好的價格說變就變
7月初,讀者卞小姐在橋北的一家賣場看中了品牌名為托斯卡的家具,為了能以最便宜的價格買到心儀的家具,卞小姐一趟一趟地往托斯卡跑,希望能把價格砍下來。“為了買這套家具,我前后去了四次,前兩次都和銷售員磨了三四個小時。”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兩輪的談價,商家最終的報價讓卞小姐很滿意,“一套沙發、一個老板桌、一個餐桌、兩個橫條書柜、兩個開放式書架、兩個電視柜、一張1.5米的床、一個床頭柜還有一個鞋柜,報價為16600元,還答應送一個小書架和配套的椅子。”
8月2日是雙方定好簽單的日子,卞小姐第三次來到托斯卡,可商家卻變卦了。“第二次我們已經談好了16600元的價格,可是這次商家卻提出在總價的基礎上再加300元才可成交,讓我付16900元。”卞小姐表示,增加的300元中包括更改床板的材料費用100元,可另外200元就很莫名其妙,商家并沒給出明確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