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設計除了張揚還有含蓄
王受之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藝術中心設計學院教授。在中國多所著名藝術院校,如清華大學藝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等任客座教授。他還在美國奧迪斯藝術與設計學院,加州美術學院,南加州建筑學院和洛杉磯南加州大學教授設計類課程。美國洛杉磯藝術中心藝術學院全職終身教授,美國全國藝術和設計院校委員會校委會年度會議理論組召集人 .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院客座教授 出版過許多具有影響力的關于設計理論的重要著作,如《現代建筑史》、《現代設計史》、《平面設計史》(2001)、《流行時尚史》等。
中國設計如此張揚 你還認識北京嗎?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還記得在1978年8月,一位美國建造商在走訪了中國五個城市后,對合眾國際社記者說“我看到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不發達國家……中國的住房是原始的,建成后的質量是粗糙的”。而現在我們也記住了2008年8月美國《紐約時報到》的評論說:“如果西方人在北京新建的國際機場走下飛機會有種困惑迷茫的感覺……因為,北京除了光彩熠熠的新航站樓,還有國家大劇院、‘鳥巢’、‘水立方’等非凡建筑,這個國家建筑發展變化速度之快,讓西方望塵莫及”。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新北京品質建筑令國外震驚。
中國人民很自豪因為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新月異,實現了城市的現代化,也讓世界為之驚嘆。這樣的震驚是不是表明中國北京的建筑設計水平已經非常高了呢?在這樣的震驚之下,我不禁反思,我們還認識北京嗎?
然而在這樣高速的仿造和現代化進程中,設計雖然對于中國來說是舶來詞,然而設計其實根深蒂固的存在于每一個民族,存在于生活中。在全球化經濟的進程中,城市的面貌也逐漸的標準化,模式化。突然,城市失去了個性和特色,這個時候是城市的悲哀嗎?
對此,采訪了王受之老師和Shrikant Nivasaka,他們如此默契的談到了城市特色。談到了中國建筑的侵犯性和張揚性
Jenny:很高興在北京又跟您見面,北京跟廣州在建筑形態上有什么不同?
Shrikant Nivasaka:北京和廣州實際上都是在模仿歐洲的城市,我最關切卻是北京、廣州、長沙、上海這些城市是不是有自己的文化根源,如果有這個根源,那么通過什么形式反應出來?
Jenny:您覺得中國的設計師水平怎么樣?在國際上是什么情況?
Shrikant Nivasaka:實在是很抱歉,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看到中國設計師,看到的都是國際化作品,我確實到處走,絕大多數不是呆在五星級酒店,就是在會議中心。我前幾天在尼日利亞,尼日利亞看起來跟中國沒有什么區別,當然這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或者文化方式,但是不知道這種文化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不是對未來有好處。
王受之:北京把全世界最狂最難做得的建筑做了。因此,也不會再讓國人驚訝于什么建筑的形態。北京現在成了建筑的現實課堂,什么結構主義,什么建筑時尚都能在北京看到。然后中國的設計師又在反思,接下來我們做什么?我們的硬件發展很快,酒店做的很多,但是我們的設計思想和軟體文化和消費者層和國際還有很大的差距。30年的物質文明沒有能夠造成30年同步的精神文明發展,所以在設計過程中有一個很公平的心態,政治是政治,設計是設計,那要用情緒來看設計,那就被渲染了,希望我們的設計師盡快提高自身的素質,如果你的素質提不高,怎么給你的消費者提供良好的服務呢?設計水平還是與經濟相匹配,因為中國各個城市還存在經濟發展不平衡,因此,在設計水平上各個城市也是參差不齊的。
Jenny:北京的城市特色是什么,有特別吸引你的建筑嗎?
Shrikant Nivasaka:第一眼看上去是有很多吸引人的建筑,不過我還沒看到奧林匹克的建筑,但是看到機場等等一些新的建筑,這些建筑都有點太具有侵犯性。
現在的建筑形態有點過于侵犯性,不太符合他對于建筑形態本身的理解,我認為建筑應該是對人很友好,是一個比較友好的環境,讓人可以相處。這么有侵犯性的很多建筑,可能對下一代的年輕人會造成不夠好的影響,當然產生有侵犯性的建筑是有很多根源,人們尋求標志性的建筑,技術上的炫耀等等,都會產生影響。如果一個社會里頭都是有侵犯性的建筑,那么其結果就會造成很多年輕人對于比較友好的建筑一種排斥。
王受之:中國的傳統文化并不只是大紅燈籠等一些艷麗張揚的符號,中國文化也有很含蓄的一面例如南方的庭院深深,江南的園林曲折等。并不一定僅僅就是帝王文化。而現代中國文化的挖掘,只是側重在張揚的一些符號性的應用上,忽略了一些含蓄內斂的文化深度挖掘。
梁思成:“歷史上每個民族的文化都產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隨著文化而興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離不開歷史的沉淀和積累,只是我們怎樣去把握和傳承的問題。”
有一位著名的外國的建筑師曾這樣說,我在中國的看到的建筑基本只有兩種:要么是模仿、要么是徹底的破壞。現在中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然而這樣的現象還嚴重嗎?中國的傳統建筑文化是什么?中國傳統的居住文化是什么?我們任何去傳承和發揚呢?文化是建筑的靈魂,有了文化建筑才有了靈魂。
中國幾千年文明,讓中國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體系中有悠久的歷史。中國建筑文化不是一種形式,不單單是一些符號的應用,要了解中國這些特殊建筑形式形成的內涵和人文精神。中西文化體系雖然各不相同,但是現代建筑和傳統文化,需要互相融合。但是很多中國的設計師,雖然他們在中國土生土長,但受現代建筑教育多于受傳統建筑文化的教育,建筑傳統的根基很薄,缺乏建筑文化修養。受到西方設計“明星”、“大師”的左右,在我們的建筑報刊、書籍、報告中,到處充斥著西方的建筑文化,許多建筑師難免受其影響,隨波逐流。
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精髓在哪?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天人合一,注意環境與建筑交融,因地制宜,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的傳統文化這些其實業都能體現在建筑中。當然,發揚不是主張復古、倒退。而是希望積淀民族的自信,提升自己的平臺,真正變與“狼”共舞為引“狼”共舞。
上海的金貿大廈因為啟動了中國傳統古塔的神韻而在投標中獲勝。吸引、引進豐富多彩的外國文化,需要民族化、當地化;同時,繼承建筑文化傳統,需要結合現代的功能需求和科技發展對其加以現代化。
Jenny:現在全球化的現象特別嚴重,在保持原有建筑風貌這方面有什么建議?
Shrikant Nivasaka:我認為在整個發展中,如果僅僅是去開發技術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更關鍵的是我們的態度,這個態度是在于,比如說我看到了西安的兵馬俑,我覺得幾千年以前的技術都比我們做的好,這個到底什么原因?另外在很多年前來過北京,看到北京有很多東西有保存下來,后來再來的時候這些東西就消失了,讓人感覺沒有辦法再體驗到中國的這種精妙性,所以我希望有一種方法,能夠對這種文化予以保留,但不一定僅僅保留環境本身,更多的是對于文化本身的特征予以保留。當然這個是比較難的,也具有挑戰性的,因為現在這個社會發展的太快了。
王受之:我們是制造業生產的大國,有我們自己難以逾越的特點,但是盲目的崇洋媚外,讓我們的需求的怪異、都市生活的怪異,生活方式的怪異,讓城市失去特色。都市發展不正常,在北京是最好的例子,北京談一個中心,現在六環已經快完成了,做到十環石家莊就圈到了北京。全世界都在打破超級大都市,我們非要來一個中心。所有的人上班往城里擁,下班往城外擁。不要以外高速公路就是現代化的象征,最現代化的東西是騎自行車,如果我們能從家里騎10分鐘上班那是多美好的生活,如果沒有汽車是多美好的生活,如果整天可以在外頭吃小攤,那是多美好的生活?你每天在外面吃廢氣,這不是我想的將來。中國文化消逝,地域性特征也在消逝。中國當代建筑的汲取西方建筑優點的同時,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因地制宜。
一年前見到Shrikant Nivasaka是在廣州,一年后見到他是在北京。他告訴我北京和廣州都是在模仿歐洲的城市,他更關注的是中國城市的特色和文化根源。同樣也觸發了我對城市文化特色的思考。
Jenny:請談一談設計跟生活的關系。
Shrikant Nivasaka:我認為最關鍵的點是在于設計必須能夠一直達到社會的最底層,那么我認為關于設計的定義是在每個社區,像我講的那個社區,每個地段文化是不一樣的,最關鍵的是能夠讓設計穿透到社會的最底層。那么在中國的情況我不知道,在印度很多人還是生活在貧困線之下,換句話說雖然設計影響到了很多人,但是絕大多數這些人還是富人,在貧困下的人影響是非常小的,我認為這是很大的一個問題,因為設計是創造一個優雅和善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說對于設計穿透到這,他無法享受到設計給他帶來的好處,也同樣他無法能夠通過這個設計去改善他們本身的不光是生存狀態,更多的是心理狀態,如何教育讓底層的人變得更好。
Jenny:能請來設計師設計的這些群體,都是富人,那么這些貧困線的人如何通過設計改變生活?
Shrikant Nivasaka:設計師群體是非常奇特的群體,是一個創意性群體,那么創意性群體工作的時候有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獨立性。第二個原則是社會的責任,因為是專業的。這個就像是醫生一樣,那么醫生是給付不起錢的人治病,這個人有病醫生就有責任去治,對于設計師,即便是對一些付不起錢的人,那么他也有責任去給設計,如果一個醫生關心一個人的健康身體,那么設計師是關心一個人的頭腦環境。
這次與王受之老師見面,讓我知道了不為人知的王受之。所有的媒體和設計師都人為王受之老師是學術派的,理論派的代表,其實王受之也是實力派的設計師。
王受之1972年到1977年做過六年的工藝產品設計,做過家具,裝飾畫等,這對之后王老師研究設計理論非常有幫助。現在王老師還擔任著8家公司的設計顧問,也做第一手的設計圖紙。王老師特別推薦幫萬科集團去打造的一個樓盤:第五園。是由民族風格與現代現代結合之作,王老師參與了其中很多的設計,包括名字“第五園”也是王受之所起。他很自信的告訴我,他不僅僅是做設計理論的教授,同樣也有很精彩的案例。
王受之前學的是美國問題研究,在高永堅老師的建議下,改學了設計理論研究,王受之老師都認為高永堅是對他影響對大的人。
“理論可以讓設計更清晰,讓設計更到位。理論應用到實踐中,才是理論的價值體現。”——王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