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漫談:陶瓷生產線的恢復生產
由于受機械化生產的沖擊,效率低下的傳統手工制瓷在市場上無法生存,在瓷都景德鎮已經沒有仍在生產的傳統手工制瓷生產線。出于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的需要,景德鎮陶瓷歷史文化博覽區保留了最后一條始于明代的圓器(主要制作碗、盤、碟)生產線。上世紀90年代中期,這條僅存的生產流水線也被迫停產,后來僅用來向游客展示手工制瓷工藝。
不過事情正在發生變化,在市場需求強勢回升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共同促進下,景德鎮陶瓷歷史文化博覽區決定將這條生產線恢復生產。目前,已經進入產品調試階段,很快將實行商業化生產和銷售。不久的將來,吳沁女士的夢想就可以成真了。
到過景德鎮陶瓷歷史文化博覽區的游客,一定不會錯過參觀手工制瓷工藝表演。在現場表演的都是70歲左右的老藝人,游客可以參觀拉坯、利坯、畫坯、施釉等手工制瓷工序。2006年,手工制瓷工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博覽區有多位老藝人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景德鎮市陶瓷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主任周榮林介紹說,保護景德鎮手工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壓力很大,陶瓷歷史文化博覽區的老藝人最小的也近60歲了,而且表演對原料和技術的要求遠遠低于實際生產。
同時,傳統手工陶瓷市場強勁回升為古老的圓器生產線恢復商業生產增加了最重的砝碼。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手工制作的陶瓷越來越受歡迎。記者了解到,景德鎮陶瓷歷史文化博覽區上世紀90年代生產的普通碗已經飚升到每只近600元,而景德鎮九段燒瓷廠純手工制作的陶瓷茶具售價高達萬元仍供不應求。
圓器行還根據陶瓷制造的工藝流程合理地安排好了每一個工種的固定工位和規范操作程序,保證生產工藝井然有序。在歷史上,圓器行是景德鎮陶瓷從業者最眾的一個行幫。 得知景德鎮陶瓷歷史文化博覽區圓器生產線將恢復商業生產,吳沁顯得十分興奮。“200元一只碗,像我這樣的普通人也能接受”,吳沁說,“在傳統生產流水線制作、用清代鎮窯燒成是最能吸引我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