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說陶瓷產業怪象橫生
2011年5月25日央視新聞臺新聞直播間欄目播出了專題采訪報道“陶瓷產業怪象”,目前在網絡上仍可看到相關視頻,上一期專欄文章記述了與筆者相關的央視采訪采訪前后,據傳這一專題采訪報道已經在恩平沙湖鎮引起連鎖反應,不管如何,這次“陶瓷產業怪象”的報道至少比央視的其他有關陶瓷方面的報道來得負責任些,如:“紫砂煲事件”(每周質檢報告)及“歐盟對華瓷磚反傾銷”(CCTV2)。“陶瓷產業怪象”報道從歐盟對華瓷磚反傾銷說起,針對恩平沙湖鎮陶瓷產業的發展,對整個建陶行業提出了值得人們深思的一些問題,建陶行業如此高速發展,在國際上頻頻遇到多個國家的反傾銷,即使面對27國的歐盟反傾銷,出口仍然有增無減,今年一季度整體產量增長12.8%,出口增加16.1%,對歐盟出口仍然增長4.39%,我國建陶產業如此強勁的競爭力后面是付出了什么樣的代價,我國的建陶產業應該朝著什么樣的方向發展?
“陶瓷產業怪象”專題采訪報道中有幾處數據是不夠精確的,報道中稱十年前我國陶瓷磚產量占世界的2%,而現在猛增到50%;筆者同過查閱2001年世界陶瓷磚產量的資料表明,2001年世界陶瓷磚產量為55億平方米,而中國的產量為18.1億平方米(國內協會公布的數據是18.15億平方米),占世界產量的33%;而2009年世界陶瓷磚的產量是113億平方米,中國的產量為64億平方米,約占世界產量的57%;而2010年我國的陶瓷磚產量達到78億平方米,占世界產量超過60%。另外報道指出我國陶瓷磚出口的平均單價為每平方米4.18美元,這個數據實際上是2009年的數據,2010年我國陶瓷磚出口約8.6億平方米,增長26.5%,出口額38.5億美元,增長34.6%,平均單價為每平方米4.48美元。
“陶瓷產業怪象”主要是指我國陶瓷產業的價格優勢是建立在占用土地成本過低,不計高污染高耗能的成本。其實在筆者看來我國建陶產業怪象主要問題還是出在政府的監管不力,政策標準要求很高,但經常不落實,如在節能減排方面,國家有兩個強制性國家標準:GB21252-2007《建筑衛生陶瓷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標準》,GB25464-2010《陶瓷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美其名曰強制性國家標準,但并沒有對每個陶企強制性執行,“能耗限額標準”至今執行主體沒有明確,“污染物排放標準”則要求嚴格,目前沒有見全面執行的力度,各地政府往往根據政府的政績考核要求來決定是否需要嚴格執行,政績考核沒有具體要求時,對陶企放任自流,一旦要求往往根據政府需要對陶企過度執行,甚至出現不查你沒有事,一查你就在劫難逃,而同時又滋生不公平、甚至腐敗或潛規則。2010年國家發改委還公布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暫行辦法》,但我們的新建陶企并沒有全部通過節能評估與審查,或者僅僅是流于形式。
“怪象”實際是我國現行政治經濟形勢在陶瓷領域的具體折射,包含對勞動法、稅法等法規的執行,嚴格執行企業負擔過重,結果導致陶企紛紛大打擦邊球,而導致行業內陶企之間形形式式的不公平競爭,再進一步導致彼此之間的惡性競爭,結果是國內市場無序發展,國際市場上近十年來的所有反傾銷訴訟幾乎都是完敗。在現行的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系下,“陶瓷產業怪象”實際上也是一種潛規則,是一種普遍的現象,類似的現象在其他很多行業也都很類似,甚至所謂的高科技行業,其實稀土工業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類似,由于明顯涉及國家的資源保護,最后國家迫不得已而全面限制出口,同時增加國家的壟斷,這樣明顯背離了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顯然陶瓷產業怪象不可能用這樣的方法來對付,國企與民企在陶瓷產業的競爭較量早已見分曉,不建立完整的市場經濟秩序與公平競爭原則,地方政府不放棄為政績為數據對行業的監管原則,這種陶瓷產業怪象仍將繼續,不是一兩次央視報道可以解決的。(好家推薦)
來源于《陶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