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需要購買家具、建材的鄰居可以報個名,周末去看看
《淄博建陶近100條生產線停產,近日或繼續惡化》、《淄博建陶貼牌商紛紛關門歇業》、《江西限電,迫使高安陶瓷企業大規模停產》等這樣的消息,成為入夏以來漂浮在陶瓷行業天空的一片陰云,令人心生焦慮而又憂心忡忡。“市場大環境的不景氣,讓淄博建陶很受傷。目前,據記者走訪調查,淄博產區有差不多100條生產線關停。”(中國陶瓷網6月8日報道)“盡管官方對外宣傳只關停20多條生產線,但非官方的統計數據顯示,高安在產99條生產線,已經關了58條。”(高安之窗5月19日報道)。減產、減產、減產!從淄博到法庫,從高安到夾江……進入6月,全國各大陶瓷產區紛紛爆出停窯減產的消息。無論是廠家還是商家,爆倉成了最大的壓力,使不少陶瓷產區和企業愁云慘淡,一片蕭瑟。
減產是爆倉之后的無奈選擇。入夏以來,雖然部分產區、企業因電力短缺而產能下降,但爆倉現象依舊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堆滿了倉庫堆馬路,堆滿了馬路堆廠外。居高不下的庫存,占用了大量的資金,導致企業現金流短缺,使企業面臨著巨大的經營風險。但是,由于建陶產品生產過程的連續性,企業要做出減產停窯的何其“艱難”而又痛苦。
在金融危機已經過去3年,新一輪五年計劃開局之年,陶瓷企業,尤其是廣大的中小型陶瓷企業,正面臨著愈來愈大的生存壓力。年初至今各類原材料的一路瘋漲、員工薪酬不斷提高、電力短缺、各項支出大幅攀升導致生產成本不斷增加將利潤逼至天花板;2009、2010年行業大上生產線的熱潮,巨大的產能在釋放之際遭遇市場需求不旺的壓力,諸多新建成的生產線還未投產就陷入了停產的窘境當中;宏觀調控政策新八條、二套房限購、樓市陷入僵局使市場需求十分清淡,銷售壓力倍增;上半年相繼舉行的上海展、廣交會、佛山春交會、上海衛浴展、廣州工業展,人氣不旺,導致訂單縮水,企業增長乏力;歐盟反傾銷、泰國反傾銷、韓國反傾銷,出口面臨巨大挑戰;CPI連創新高、通脹難以有效遏制、存款準備金率不斷提高、人民幣持續升值等一系列因素,使陶瓷企業的資金鏈出現緊張……種種困難,使2011年的陶瓷企業面臨著比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際還要大的壓力和挑戰。在此困境下,減產停窯,成了企業紓解眼前困難與壓力的現實之選。
導致今年各大產區企業紛紛減產停窯的原因,表面上看一方面是受房地產宏觀調控、國際經濟不景氣而出現的市場需求不旺,內外交困,一方面是江西、湖南、湖北、廣西、遼寧等新產區的迅速崛起導致產能出現嚴重過剩,但從那些品牌知名度高、企業創新能力強、銷售網絡健全的企業在此困境中仍然逆勢飄紅的業績中我們不難發現,導致企業減少停窯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簡單的產能過剩,而是新增產能嚴重的同質化。大量同質化產區、同質化的產品、同質化的銷售模式,再加上企業品牌不強、渠道不全、實力不濟,只能在拼產量、拼規模的價格戰中深陷泥淖而自吞苦果。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有人歡喜有人愁”的市場當中找到諸多鮮活的案例,就在不少企業為市場冷清而無奈減產停窯之際,仍然有不少企業產銷兩旺,擴產增窯,甚至要四處貼牌才能滿足其市場需求。由此可以看出,行業的產能過剩并不代表企業的產能過剩。
此外,通過減產停窯我們不難發現,減產的、停下來的,一方面集中在那些近年來產能增長較快的產區,譬如高安、法庫,另一方面,就是那些產品檔次低、生產效率不高、產品同質化嚴重且附加值低的企業,如淄博產區的的大部分企業。相反,佛山及其周邊陶瓷企業由于近年來的產業整治與提升,減產停窯的現象遠沒有這些產區嚴重。因此,適度的減產停窯,它不僅是行業內部一種自發的洗牌方式,一種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產業結構的有效途徑,也是行業、市場、企業不斷走向成熟,實現自我救贖與自我自級的一股強大的內驅力。只要這種減產停窯的現象是適度的、是絕大部分企業都能夠承受的,那么它的出現,即便是持續的,對行業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