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電視新牌照商難覓盟友:彩電商已被瓜分
4月中旬,湖南廣電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正式獲得廣電總局頒發的第五和第六張互聯網電視牌照。不過,距離分享互聯網電視的盛宴,尚有一步之遙。
由于一直未找到向消費者直接收費的盈利模式,互聯網電視牌照商采取與彩電廠商合作并向后者收取使用費的模式,但是,幾乎所有中外平板電視品牌早已被去年8月第一批獲得牌照的三家廣電公司瓜分。
TCL、索尼、LG、長虹結盟杭州華數,三星、海信、清華同方結盟CNTV,康佳、夏普、聯想結盟上海文廣百視通,首批牌照商均已找到各自“盟友”。
而3月才獲得牌照的南方傳媒,以及剛剛獲牌的湖南廣電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暫時落單。
新牌照商的窘境
“廣電總局的審批速度太慢了,我們去年8月就遞交了互聯網電視牌照的申請材料。”湖南廣電市場部有關人士感慨,現在牌照拿到了,彩電廠商已經被瓜分光了。
雖然湖南廣電的視頻內容差異性是其最大優勢,但與杭州華數、CNTV和百視通相比,畢竟晚了一步。
2010年8月,杭州華數、百視通和央視國際(CNTV)成為首批獲得廣電總局頒發的互聯網電視牌照運營商,而迅雷、PPS、優酷等民營視頻網站則被排除在外,TCL與長虹合資建設的廣州歡網也改由杭州華數運營。
彩電廠商不得不選擇與這三家獲得牌照的內容集成商合作。
TCL率先與杭州華數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并與CNTV建設互聯網電視聯合實驗室,清華同方、海信則選擇了與CNTV的戰略合作。康佳則堅決站到了此前在IPTV領域獨領風騷的百視通陣營中。創維雖然宣布與三家牌照商都有合作,但其主要合作對象依然是杭州華數,而長虹、海爾等彩電廠商也選擇了杭州華數。
外資彩電廠商今年才開始行動,三星選擇了CNTV,夏普選擇了百視通,索尼和LG電子則與杭州華數合作。
據廣電總局科技司有關人士告訴記者,現在的互聯網電視還未找到長期的盈利模式,牌照商都采用向彩電廠商收取內容使用費的模式來獲得收益,目前的收費標準是每臺互聯網電視收取100-200元,不同牌照商標準不同。
目前以杭州華數合作廠商最多。僅從它與TCL互聯網電視的合作來看,2010年TCL互聯網電視出貨量達到了170萬臺,如果按照100元每臺的收費標準,杭州華數可從中收取1700萬元。
奧維咨詢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市場互聯網電視出貨量達到770萬臺,2011年預計達到1500萬臺,其中TCL、康佳、創維、海信分列前四位,四家的出貨量占比已經達到75%以上。
彩電廠商為內容買了單,但由于付費電視模式在中國尚不成熟,對消費者暫時只能免費。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與百視通合作的康佳互聯網電視,每臺電視向百視通交納150元,內置的電影點播收費標準雖定為每部3元,但目前均免費。
南方傳媒等新牌照商如今則非常尷尬,一方面其內容方面缺乏優勢,二是要讓已經與前三家牌照商合作的彩電巨頭轉投自己陣營,除了降價似乎難有其他方式。據記者了解,這些新牌照商向彩電廠商開出了每臺電視機低于百元的收費標準。
此外,包括中央人民廣播電視臺在內的諸多廣電系內容集成商都在積極申請互聯網電視牌照,競爭將日趨激烈。
智能電視的威脅
雖然牌照使用費在不斷下降,而互聯網電視的售價又比普通電視高出千元左右,但彩電廠商們似乎并不知足。他們試圖打破廣電設置的內容壁壘,從去年10月開始推出的智能電視就讓其看到了希望。
TCL多媒體中國業務中心前總經理韓青曾表示,“如果廣電堅持用牌照制來規范互聯網電視,那么彩電廠商智能開發完全開放的互聯網電視,這樣廣電就再也無法監管了。”
去年1月,海信第一次推出了引入網絡內容商店模式的智能電視,而今年3月底到4月初,包括康佳、TCL、創維、長虹等幾乎所有彩電廠商都推出了基于Android平臺或Windows平臺的智能電視,三星與LG電子4月初在上海也推出了各自的“Smart TV”。
據介紹,這些所謂“智能電視”可以通過電信網絡自由登錄互聯網,安裝、卸載第三方應用程序。
TCL多媒體中國業務中心有關人士表示,智能電視在功能上已經與平板電視和智能手機非常接近,雖然還沒有智能手機數十萬的應用軟件支撐,但相對于有線電視的被動接受模式,智能電視不僅可以自由瀏覽新聞和網絡視頻,而且擁有數千種包括體感游戲、在線支付等應用軟件。
“2009年推出的互聯網電視,彩電廠商和工信部還都是考慮了廣電的監管和利益。”廣電行業專家、融合網主編吳純勇認為,智能電視的推出意味著彩電廠商已經徹底繞開了廣電的監管,因為電視與電腦一樣不需要經過廣電網絡就可以使用了。
“采用開放式平臺的智能電視確實對現有的廣電內容監管體系構成了挑戰。”創維集團副總裁楊東文認為:“廣電有關監管條例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總不能沒收消費者購買的智能電視吧?”
廣電方面也意識到智能電視帶來的威脅。吳純勇認為:“毫不夸張地說,能否踏上智能電視帶來的這班通向三網融合的直通車,決定了有線網絡的生死存亡,而繞開有線網絡的智能電視可能會讓國家有線公司成為‘浮云’。”
但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智能電視的整體規模依然不大,2011年市場占有率不足10%,隨著其規模的增長,廣電總局傳媒機構管理司肯定將會從內容源頭上,特別是正版化領域來規范智能電視的應用,新的監管條例其實已經在醞釀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