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質疑:實木家具到底實不實在
實木家具遭質疑,消費者購買需辨別。
實木家具投訴量依然瘋狂
2010年年末,全國多個地方的消保委針對實木家具市場進行了抽查,結果令人大吃一驚。浙江省消保委對杭州市實木家具市場的調查中,被抽檢的13件“實木家具”,合格者為零。據悉,去年浙江省家具消費投訴達到228家,同比增長7.5%,不少消費者投訴所購買的實木家具在出現破損后,現出了“人造板”原形。“從抽檢的品牌來看,不乏一些大品牌,也就是說,在全國的其他城市,這種現象依然存在。”浙江省消保委消費調查與監督部主任李嘉透露。
近日,中國消費者協會對全國各級消協組織統計數字進行了匯總,從各類商品和服務的投訴量來看,2010年家具的投訴量依然沿襲了2009年的瘋狂,進入前10位,其中質量和售后服務占據投訴的主要位置,而實木家具又處在主要位置。
純實木家具不是全實木
“純實木只是商家的障眼法,實木家具只有三種,全實木、實木以及實木貼面。”根據《木家具通用技術條件》新國標的規定,全實木家具指所有木質零部件(鏡子托板和壓條除外)均采用實木鋸材或實木板材制作;實木家具,即基材采用實木鋸材或實木板材制作,表面沒有覆面處理的家具;實木貼面家具,即基材采用實木鋸材或實木板材制作,并在表面覆貼實木單板或薄木(木皮)的家具。
板木家具不屬實木家具
雖然廣州質監部門和消委會沒有對廣州家具市場進行檢查,發現情況確實不容樂觀。廣州家具市場的實木家具,市場確實相當混亂,一些不良商家已經擾亂了市場。“3000元能買到一套全實木家具?誰信啊?”
廣州家具市場近年來銷售最旺的屬兩類家具,一類是烤漆家具,記者發現,大部分的烤漆家具經銷商都告訴記者是實木,但是全實木還是實木貼面,促銷員則不愿回答。板木結合家具是市場的一個新亮點,品牌眾多,幾乎每個經銷商都有類似產品。特別是歐式、韓式、新古典風格的家具,大多是板木結合的材質。“以前達到60%的實木就可以說是實木家具,但現在,木不超過20%的都有。”一個不愿透露姓名的家具經銷商告訴記者,他承認,自己的促銷員在介紹板木家具時也先說是實木家具,然后有懂行的消費者追問時才說板木結合。
松木家具大多是青少年家具,近年來品牌增多不少,但一些品牌都是框架用實木,背板、隔板、頂板用板材,而促銷員在促銷時大多說是實木家具。但按照《木家具通用技術條件》新國標的規定,只要基材采用實木、人造板等多種材料混合制成的家具,就只能稱為綜合類木家具。按照這一分類,廣州家具廠商口稱的板木結合家具,都不屬于實木家具的范疇,而是綜合類木家具。
家具標簽內容普遍混亂
市場上還發現,經銷商普遍存在標簽內容混亂的情況,除紅木家具和板式家具外,其他木制家具基本沒有主材和輔材的標注,全部是由銷售員說了算,難免發生以大面積使用板材混充較貴的木材的說法。
2001年國家就頒布強制性標準GB 5296.6-2004《消費品使用說明第6部分:家具》,該標準規定了出售的家具必須具備使用說明,家具名稱必須反映家具真實屬性,并符合相應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規定。從采訪的情況來看,99%以上的經營者無法提供家具使用說明書,有很多銷售員根本就不知道產品使用說明書是何物;有的拿出廠家產品的宣傳畫當作產品使用書。
在很多品牌前都能聽到銷售人員在銷售時宣稱是實木家具,質量如何、環保性能如何。而在銷售憑證上填寫時卻含糊不清,要求在購買合同或購物單據上寫明是否全實木家具或主材和輔材是什么,銷售員總以各種理由搪塞不肯落筆寫清。就連不提供發票,也是行業潛規則。
小竅門
看“紋”聽“音”辨別實木家具
想購買實木家具,就得學會辨別。張邦肯介紹,除了在購買家具時向銷售商索要家具的說明書,還有一些小竅門值得借鑒:
察看木紋
木紋和節疤是判斷實木的一個“奧秘”。比如,一個柜,外表看上去是一種花紋,那么對應這個花紋位置,在柜門的背面看相應的花紋,若對應得很好則是純實木柜門。
聽音辨味
打開家具柜門、抽屜,聞聞看是否有刺激性氣味,實木家具的味道一般不太濃。敲擊木板,如果聽到的聲音比較厚實,一般都是實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