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的佛山陶瓷業之二:整治行動
2010年12月29日上午,佛山市機關大院小禮堂。2010佛山市節能降耗工作會議在這里召開。這次會議的召開,也為持續了數年的佛山陶瓷產業整治劃上了一個句號。
副市長李子甫充分肯定了陶瓷行業在“十一五”節能降耗工作中做出的重大貢獻。他指出,佛山市“十一五”期間節能降耗成績顯著,前四年單位GDP能耗累計降低進度為110.11﹪,佛山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30%左右,將逼近或稍低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已經提前一年完成了廣東省下達給佛山20%的任務。經過三年的整治,全市陶瓷產業調整提升工作已接近全面完成。
幾年的整治行動,佛山市各級政府部門交出的是一張令人滿意的成績單——
禪城區作為陶瓷主產區之一,納入專項整治范圍的115家建陶企業(2006年底共有窯爐405條,噴霧干燥塔248個),其中90家企業的生產環節實施關閉或向外遷移,25家企業按照省級清潔生產標準實施改造提升。截至2009年10月,已有87家企業完成關遷轉移,共拆除窯爐269條,噴霧干燥塔l55個,分別占原總數的66.4%和62.5%。
南海區納入專項整治的陶瓷企業共108家,其中2007年關停7家,2008年關停47家,2009關停32家。丹灶鎮從2009年7月起,將剩余的5家陶瓷企業全面關停轉產,陶瓷產業已全面退出。羅村街道原有19家陶瓷企業,也在2009年年底前全部遷離,騰出的舊廠房將通過“三舊”改造,用于發展高檔次的第三產業及以燈飾電光源為主的都市型產業。獅山鎮僅保留廣東宏陶、和美、愛和陶等3家通過省級清潔生產驗收的企業,西樵鎮32家陶瓷企業僅保留7家。2010年南海區計劃關停12家,剩下的10家為保留下來“改造提升”的企業,全部通過清潔生產驗收。
三水區從2008年8月起,開展對全區45余家陶瓷企業進行綜合整治,除了整治二氧化硫、粉塵排放外,還對燃料、廢水、固態廢物、廠容廠貌等12項內容進行綜合治理,有新明珠、華納、博德、宏源等26家陶企完成整治,余下企業將進行轉移或提升。
高明區從2008年4月起對全區12家陶企業分4類進行整治,扶持壯大順成、貝斯特兩家上規模企業,限期治理兩家,轉產或搬遷兩家,依法關閉6家。
順德區是關停并轉最為徹底,該區的25家陶瓷企業中,只有新中源順德生產基地進行轉產獲得在原地保留,其他22家陶瓷企業在2009年元旦前均被關閉。
……
據佛山市經貿局副局長張慶云介紹,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列入調整提升的298家建筑陶瓷生產企業,一共關停轉移、轉產企業220家;預計全市保留建筑陶瓷生產企業62家(其中禪城區22家,南海區10家,高明區4家,三水區26家)。此外,對于保留下來的建筑陶瓷生產企業,政府引導企業進行節能技術的開發和推廣,對企業進行能源審計和節能目標考核,促進企業實現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在政府積極的引導和推動下,截至2010年底,佛山市共有55家建筑陶瓷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工作,并通過了廣東省經信委組織的專家現場評審驗收,成為佛山市對陶瓷行業整治得升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當下,清潔生產低碳發展期模式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大勢趨,也成為陶瓷陶業的一個共識。清潔生產,也讓佛山陶瓷企業摘掉高污染高能耗的帽子,提升了企業品牌形象,在行業中樹起一種全新的形象。
來源:陶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