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10年來今年天氣最極端 但無關千年極寒論
歲末年初申城迎“極寒” 寒冷無關“千年極寒”論
拉尼娜事件對低溫有影響 2010年天氣為近十年來最極端
記者 孔同 報道
昨夜西北風呼嘯,窗外始終都有寒風凜冽的聲音,戶外寒意十足。從昨天上午掛出的大風藍色預警信號直至今天早晨6:40才告解除。今天申城繼續受冷空氣影響,氣溫再下一臺階,盡管陽光燦爛、天空湛藍,但感覺缺是“極寒”,今天的最低氣溫只有零下2.3℃,預計明天的最低氣溫仍只有零下2℃,后天還可能迎來雨夾雪天氣。歲末年初申城迎來“極寒”,而無論是全國范圍,還是歐美大雪等全球范圍內的寒冷事件,是不是都與此前盛傳的“千年極寒”論有關呢?
寒冷中迎來新年
今天早晨5時上海中心氣象臺發布了上海市低溫報告。今晨全市氣溫跌破冰點,徐家匯的最低溫度已跌至零下2.3℃,相比昨日2.3℃下降了近5℃。各區縣的最低氣溫在零下2℃至零下4℃之間, 崇明僅有零下3.8℃。
今天白天受冷高壓控制,天氣晴好,升溫不會很明顯,并伴有4-5級陣風6級的偏北風,預計今天最高氣溫在3度附近。今天是2010年的最后一天,不少市民朋友都會外出參加跨年倒計時活動,戶外感覺寒冷,因此夜晚在戶外搖穿戴好圍巾、手套、帽子等御寒衣物。
預計,明天早晨最低氣溫在零下2℃左右,有薄冰,郊區更低一些,在零下2℃到零下4℃之間,有冰凍,申城將在寒冷中迎接2011年的第一個早晨。這次降溫過程將到元月2日(周日)后期結束,氣溫才會逐步回升,風力也會減小,不過本市可能同時迎來雨夾雪的天氣,雪量不會很大,但氣溫依然不高。
根據最新氣象資料分析,1月上旬本市受北方冷空氣和南支低槽交替影響,以過程性天氣為主,氣溫偏低。除了此次元旦假期里的雨雪過程,到旬中,受西風槽東移影響,本市還有一次降雨或雪的過程,預計6日后期北方冷空氣南下影響本市,氣溫有所回落。旬后期受高壓楔控制,本市以多云天氣為主。預計一旬雨日2—3天,旬雨雪量5—15毫米,略少于常年平均(常年平均14.3毫米),旬平均氣溫3—4℃,低于常年平均4.8℃。
近十年來今年最極端
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2010年12月,我國天氣氣候特征為:氣溫略偏高,降水偏多。全國平均氣溫為-3.5℃,比常年同期-3.7℃偏高0.2℃。全國平均降水量為17.2毫米,比常年同期(8.3毫米)偏多1.1倍,為1961年以來第三多。12月已經有4次冷空氣襲擊我國,同時影響范圍廣、強度大、突破極值多、影響重。12月,全國共有38個站點的日降溫幅度突破歷史極值,內蒙古涼城觀測站日降溫幅度達17.9℃,遼寧撫順日降溫幅度達18.6℃。此外,12月里華北、黃淮氣象干旱發展;川渝黔湘閩等地多大霧天氣。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陳振林表示,今年是近十年來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強度及影響最大的一年,其中全年出現極端降水事件的站次數為近十年來最多,夏季高溫日數為1961年以來最多,夏季平均最高氣溫為1961年以來最高。雖然西太平洋臺風生成個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少(與1998年持平)的一年,但臺風登陸比例為有記錄來最高。
拉尼娜事件影響低溫
陳振林表示, 自2010年7月起,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偏冷持續時間達到5個月,綜合強度達到了拉尼娜事件的標準,形成了拉尼娜事件,即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面大范圍持續異常偏冷現象。歷史事件分析表明,拉尼娜事件有利于我國冬季風偏強,導致冬季總體氣候偏冷,華北和華南偏干,可能出現階段性極端低溫事件。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周兵表示,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寒冷天氣出現,這是不矛盾的。我們從氣候變化的情況來看,氣候變化除了氣候變化以外還有氣候的年和年之間的差距,根據初步分析氣候系統總體是平衡的,交替出現冷暖的情況仍然是相依為伴的。在我們極端寒冷的時候,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空是極端暖和的情況。
他表示,最近歐洲、北美和我國境內暴風雪主要是由于大氣環流系統異常造成的,這個異常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主要在中高緯度地區出現了龐大的阻塞系統,使得空氣沿著西北東南方向路徑灌輸;二是極地冷空氣的三支通道分別影響到了北美洲、歐洲和我國北方地區。三個通道在天氣上還是有所變化,所以我們看到有時候有暴風雪,有時候暴風雪停了又會出現,目前控制大氣環流系統是相對穩定的,所以阻塞系統的穩定有利于冷空氣的發生。
此外,“拉尼娜事件”今年是最極端的,它的發展速度是1951年以來所有拉尼娜事件當中發展速度最快的一次。由于拉尼娜事件激發出來的副熱帶地區有環流,所以使得熱帶地區的異常跟中高緯度大氣異常是聯系在一起的。
陳振林表示,針對我國今冬明春的天氣做出預測,再發生2008年那次連續4次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可能性還是較低的。但是由于 “拉尼娜事件”等多種因素影響,不排除出現極端強降溫過程的可能性。
千年極寒論難以支撐
今年秋季,全球范圍都盛傳“千年極寒論”,但中國氣象局專家認為,今年冬季并非始終低溫,而且也肯定不是“千年極寒”。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表示,“拉尼娜”導致“千年極寒”的科學依據非常不充分。他認為,把“拉尼娜”和墨西哥灣暖流扯到一起更是“風馬牛不相及”,因為它們是屬于不同時間尺度的變化。“拉尼娜”是年際尺度,逐年之間的波動起伏比較大;而大西洋暖流卻是相對穩定的,主要表現為十年以上的長周期變化,而且近幾十年來的觀測顯示,大西洋暖流只有很弱的減少趨勢。目前,國內外氣象界研究還缺乏足夠的科學證據來證明“拉尼娜”與墨西哥灣暖流有直接關系。
其次,“拉尼娜”的直接影響僅局限于熱帶太平洋地區,對中高緯度地區天氣氣候的影響是間接而復雜的。宋連春舉例說,自1986年以來,歐洲地區發生過4次“拉尼娜”事件,其中只有兩次出現了冷冬。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拉尼娜”事件期間,歐洲氣溫普遍較常年明顯偏暖了1℃至4℃,并沒有出現偏冷的現象。所以,所謂的“千年極寒”缺乏科學依據。
來源于騰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