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通脹和調控的夾縫中房價走向何處
對房地產市場的參與者來說,調控與通脹,或許將成為貫穿2011年全年的主線。投資人不得不游走于這對矛盾之間,不得不在“購房還是持幣”之間艱難選擇,不得不就“何時出手,投資何處”的難題猶豫徘徊?!睹咳战洕侣劇窂倪@個“兩難”出發,向左走,向右走,為您分析2011年樓市的走向,以便讀者作出投資判斷。
2010年4月和9月的樓市調控政策出臺,普通購房者的收入相對房價卻愈行愈遠,導致社會矛盾和輿論壓力不斷增大,房價在2011年續演2009~2010年普遍性大漲的可能性有多大?
另一方面,盡管此次樓市調控力度之大、決心之強前所未有,但以行政調控的方式使房價大幅下降恐怕難以實現。由于美國QE2引起的通貨膨脹壓力,資金回流樓市的苗頭初現。第三輪調控呼之欲出房價能漲多少?
今年4月和9月的兩次宏觀調控政策帶來的成交量下跌,僅維持了一兩個月。有人問,高房價還能扛多久?
房貸政策僅是貨幣政策的一種反應。今年10月,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布報告認為,M1(狹義貨幣供應量)的走勢通常領先樓市5個月,M1同比增速于今年9月份回落至20.87%,連續兩個月低于22%。M1增速將繼續下降,可能明年一季度觸底,預期明年二三季度,房價將出現負增長。
貨幣供應量的收緊,會讓銀行更堅定地執行央行的房貸政策。
當然,貨幣政策的收緊,并不一定意味著房價的下跌。因為在貨幣供應的增量放慢時,市場的新增商品住宅供應也會減少。
為了避免資金鏈緊張,各家公司大幅減少了購地支出。
與此同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還在今年出臺了加強預售監管的通知,進一步收緊開發商的資金流動性。華遠集團總裁任志強、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等房地產大佬在政策出臺之后,均認為這一系列政策將使市場供應量在中遠期內進一步縮小。
上海華燕資深分析師說,房價艱難上漲的可能性很高。他相信明年的新增信貸額度依然會達到7.5萬億。如果貸款金額達到這個數字,目前的房價將得到支撐。通脹泛濫房價能跌多少?
國家統計局公布2011年全年平均CPI已經由今年的3%升至4%。
中房信分析師邢倩說,由于貿易順差仍處高位,美國QE2加強了國內外高利差的預期,人民幣升值加速,推動熱錢流入速度。再加上銀根緊縮預期下,銀行或提前為明年作準備。通脹壓力再加上流動性過剩,都放大了房地產保值功能。
看來能讓房價下跌的理由僅剩一個——貨幣政策的緊縮。歷史數據表明,一旦國家收緊貨幣供應,開發商的資金鏈將受巨大影響,降價成為主要手段。
目前商品房庫存緩慢上行,北京、上海、廣州等9個主要大中城市的可銷售商品房(新房)面積已接近2009年最高點。價格調整是去庫存的先決條件,因此,本輪調控中房價調整是必然的。
調整并不意味著房價會大跌。根據中信建投證券研究發展部的報告,在勞動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土地價格居高不下,各種稅費負擔有增無減的背景下,2011年名義房價出現大幅下跌不可能。延伸閱讀樓市周期論:2011將成新一輪起點?
“2011年房地產行業持續調整,房地產企業分化日益明顯,順應市場并提前應對的公司將借助市場調整良機擴大市場份額,而融資不暢導致部分企業擺脫不了被收購的命運。”
當投資者和開發商為2010年創造的有史以來最佳業績彈冠相慶時,中信建設證券投資發展部的一份報告,給他們潑了一盆冷水。
萬科在2010年開創了中國房地產業的千億時代,但對更多的公司來說,今年有史以來最牛業績很可能成為“絕唱”。在保障性住房擴增、開發商的資金被收緊的情況下,2011年很可能給開發商的“黃金10年”畫上句點,行業的分化和轉型似乎成為必然。
2011年,會成為樓市的一個新拐點嗎?
中信建投發展部預測,今年開發商的資金狀況并不妙。根據他們對40家房地產公司的調查,很多開發商的買地費用同比大幅下降,存貨占流動資產的水平卻出現了上升,由2009年的65.84%,上升到了2010年三季度末的68.66%,預測2010年存貨占流動資產的水平會達到69.44%。
庫存的增長將挑戰開發商的現金流。截至2010年10月,北京、上海、廣州、杭州、南京、福州、寧波、重慶、蘇州等9個城市的可售面積共約9515萬平方米,接近2009年高峰時的10600萬平方米。
正略鈞策管理咨詢合伙人薛迥文說,因為通脹而產生的加息和存準率提高,不僅增加開發商的財務成本,減少他們的銀行貸款金額,也會進一步減少消費者的購買需求,令資金鏈更加緊張。
令開發商不安的是,限購令還有可能延續。截至目前,已有北京、上海、深圳等16個城市加入到限購的行列中。
這種情況下,樓市的成交將主要由一線和部分二線城市,向其他城市轉移。提前布局在上述城市的部分開發商將受益。廣發證券000776股吧)報告認為,萬科、保利和金地能在今年再創銷售額歷史新高,和其縱深發展000001股吧)策略有很大關聯。
但整個房地產行業把萬科列為學習榜樣的很少,更多在向星河灣學習。華燕分析師張宏偉認為,開發商做精品住宅已是大勢所趨。
地產業的分化也反映在盈利方式上。過去一年,商業地產成為大部分房企的“核武器”,甚至連曾經只專注發展住宅的萬科,也成立了商業地產部門。
同時,一些房企開始重新設定自己的行業定位。復地、金地等在年初就設定了金融+地產的定位。
薛迥文認為,與其說是新的行業周期開始,倒不如說是行業周期進入了一個拐點。他預言,下一個10年將是中國房地產業兼并重組的10年,行業集中度將更高。中小房地產企業要么被大公司吞并;要么在細分的市場中發展;要么發展成為房地產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