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網建材知識之“交椅”的由來
人們常把很多賽事和競爭用交椅的名義排名詞,是因為交椅在中式家具的發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見證著坐具從低到高的發展.所以被后人引用.
下文說的床不是睡覺時的床,而是指坐具而高腳的坐具影響了中原的人民生活而從唐代開始有椅子的稱呼出現直至宋元交椅開始大行其道.
交椅,亦稱胡床,原為中國古代馬上民族的用具,通常被認為是從席地而坐向椅坐的轉變。交椅的結構是前后兩腿交又,交結點做軸,上橫梁穿繩代座,可以折合,上面安一拷佬圈兒。椅圈一般由三至五節榫接而成,下由八根木棒交結而成,交結關節處,多以金屬件固定。整個造型,從側面看似多個三角形組成,線條纖巧活潑,但不失其穩重。因其兩腿交叉的特點,遂稱交椅。明清兩代通常把帶靠背椅圈的稱交椅,不帶椅圈的稱“交杌”,也稱“馬扎兒”。交椅可以折疊,攜帶和存放十分方便,它們不僅在室內使用,外出時還可攜帶。宋、元、明乃至清代,皇室貴族或官紳大戶外出巡游、獰獵,都帶著這種椅子,以便于主人可隨時隨地坐下來休息,這也是交椅同時又被稱為 "行椅"和 "獵椅"的由來。
圈椅是由交椅發展而來的。交椅的椅圈后背與扶手一順而下,就坐時,肘部、臂膀一并得到支撐,很舒適,頗受人們喜愛。后來逐漸發展為專門在室內使用的圈椅。它和交椅所不同的是不用交叉腿,而采用四足,以木板作面,和平常椅子的底盤無大區別。只是椅面以上部分還保留著交椅的形態。這種椅子大多成對陳設,單獨擺放的不多。圈椅的椅圈因是弧形,所以用圓材較為協調。圈椅大多采用光素手法,只在背板正中浮雕一組簡單的紋飾,但都很淺。背板都做成“S”形曲線,是根據人體脊椎骨的曲線制成的,為明式家具科學性的一個典型例證。
明代中后期,有的椅圈在盡頭扶手處的云頭外透雕一組花紋,既美化了家具,又起到格外加固的作用。明代人們對這種椅式極為推崇,因此當時多把它稱為"太師椅"。更有一種圈椅的靠背板高出椅圈,并稍向后卷,可以搭腦。也有的圈椅椅圈從背板向兩側延伸通過邊柱后,但不延伸下來。這樣就成了沒有扶手的半圈椅了,這種椅子造型奇特,可謂新鮮別致。
交椅能算的上是世界上最好的椅子了!明清留傳下來的并不多見!黃花梨交椅存世量極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