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網:參考荷蘭的房屋特點 平時之中見真知
【荷蘭建筑特點和設計理念】
在歐洲最富裕的國家之一荷蘭,建筑的價值,不在于用最高檔最豪華的裝飾與材料來顯示高人一等,而是用巧妙的空間與形態來打動人。在荷蘭住宅的里里外外,很難找到大理石之類非常昂貴的建筑材料,所有的建筑語言都用最平實最易得到的材料表達,比如磚、木、鐵皮等,無論是否出自于名家之手,幾乎所有荷蘭住宅都是如此。
■高密度城市中,住宅以巧妙利用空間見長
荷蘭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但是即便你身在荷蘭,絲毫也感覺不到這一點。荷蘭的人口均勻分散,所以所有的城市規模都很適度,一點也感覺不到擁擠嘈雜。
比如阿姆斯特丹,它的老城保護得便很好。徜徉其中,水道、老宅還有穿行其中的踏著自行車的行人,仿佛多少年來都沒有變過。城里沒有什么高層建筑,但絕對稱得上高密度城市。荷蘭的老房子以節約空間聞名。老式住宅一般4-5層,沿街立面都是窄窄的,連窗戶也是像荷蘭人一樣,瘦瘦高高。室內空間更可想而知,比如他們的樓梯間就恐怕是世界上最窄最陡的,一個人在上樓的時候,絕不可能有第二個人可以用。不過,所有的二戰后新住宅,居住條件則有很大的改善。讓人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城市管理與規劃能力:既不破壞城市文脈,又提高了市民的居住條件。
■低層數高密度,新住宅延續城市整體文脈
荷蘭的當代建筑在歐洲獨樹一幟。大部分的本土著名事務所也多是從阿姆斯特丹或鹿特丹開始它們的成長歷程,所以走在阿姆斯特丹街頭,總會不時眼前一亮,發現很多久聞大名的著名建筑。
比如BorneoSporenburg住宅區,在總體規劃下,分為幾個各有特色的地塊,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南岸的一排“獨特”住宅。它們南側臨水可以通船,北側是小區內人行及車行道路。每一棟都由不同的荷蘭著名建筑師,比如MVRDV,UNstudio等設計。因為基地與高度被限制極其嚴格,如何盡最大可能的在如此緊張的用地中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建筑是對每個建筑師非常大的挑戰。這片住宅位于阿姆斯特丹的東北部,原是一片重型工廠區,從地形不難看出,這也是一片圍海造田的成果。荷蘭建筑事務所“West8”贏得了該項目總體規劃競賽的第一名,他們的規劃思路與城市整體文脈相當吻合———低層數高密度:除了三個地標性的大體量集合住宅外,基地中的所有17000棟中等戶型住宅高度嚴格界定為3層。建筑密度高達每公頃100棟住宅,比一般的荷蘭住宅小區還高出三倍。因為密度如此之高,住宅區內的公共開放空間面積則盡可能地設計得最大,為了不讓汽車占用公共空間,每戶的一個車位都被設計在戶內。住宅區內30%的住宅為政府補貼性住宅(傳統的荷蘭住宅區,政府補貼住宅約達到70%)。
■運用最平常的材料,達到居住者與水、與建筑、與自然和諧相處
荷蘭新型住宅區:當不同風格的個性化住宅最終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建筑,雖建筑手法、材料風格各異,但幾乎所有的單元都將居住者與水、與建筑、與自然的關系放在重要位置。很多單元設計有中庭,屋頂花園,或是低低的臨水露臺。水道這一重要元素貫穿整個住宅區,聯系起所有的私人與公共開放空間,從中不難看出荷蘭人從大航海時代由來已久的海文化對設計的影響。在這個著名的住宅區中,另一個很有特點的地方是你很難找到大理石之類非常昂貴的建筑材料。所有的建筑語言都用最平實的材料表達,磚、木、鐵皮、鋁板、U形玻璃這些材料,都是當地最平常的材料,卻被建筑師得當運用,給人一種平和的氣質。
荷蘭,在這個歐洲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也許,建筑的價值對于荷蘭人來說,不在于用最高檔最豪華的裝飾與材料來顯示高人一等,而是用巧妙的空間與形態來打動別人。都說荷蘭人最大的特點是實際,從荷蘭住宅中就不難發現他們對于建筑務實的態度。